念念臺東MEMORIES OF TAITUNG

這裡是臺東舊站的剪票口,進出的臺東遊子、往來的臺東旅客必經之地。舊的臺東站雖然停用,留下的檢票口卻是眾人回憶的節點。走進念念臺東,舊站長絮絮叨叨的故事分享,心心念念的舊站點滴,搭配火車行進的畫面,重返臺東舊站的回憶。 

▋臺東V型人 V-TYPE PERSON

出生戶口落籍在臺東縣者,身分證字號以V開頭。英文字母V像是個勝利的手勢,也像是個河谷;多個V相連,像是海浪,也像是山巒連綿。

本區選出10個東臺灣的職人,他們有的落籍臺東、有的卜居臺東、有的熱愛臺東、有的工作於臺東;他們或記錄南島文化、或煮海為詩、或翱翔在臺東的天空、或依戀著太平洋的海,臺東牽動著他們的心,願與臺東共好,這些我們都稱之為V型人。

❶原住民的空中獵場|邱盛富

36歲前一直在活動公司上班,隨工作到不同城市,而他始終想回家鄉工作。適逢臺東縣政府推廣熱氣球觀光而要培訓飛行員,一股想回家鄉以及挑戰自我的心態,驅使他前往甄選。在妻子全力支持下,自行籌備旅費,克服語言、體力的考驗,終於拿到國際認證的飛行證照,成為一名熱氣球飛行員,就此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。

#熱氣球就是夢想成真,改變我的人生,也讓更多人認識臺東

臺東布農族邱盛富,他是臺灣第一位原住民熱氣球飛行員,並做為先驅者寫著臺灣熱氣球歷史。 

他也開始播下夢想的種子,到許多花東學校向小朋友做熱氣球教學,讓孩子有新嚮往,他們的未來也可以很開闊,不受限制飛的更高!


❷池上有機米推手|梁正賢

池上不需要一個冠軍米英雄,而是需要冠軍米團隊!

多力米公司負責人-梁正賢豪氣地說道,正是他讓池上的米邁向有機、品牌化的重要推手。

透過品質計價、比賽獎勵,引導農民追求品質,因此,池上的稻作品質都很好,農友輪流獲得有機米冠軍,他說集結團體力量,才能走的長遠。 如今,他不只種田,也埋下文化的種子,將碾米廠改為故事館,講述何謂好米、如何煮出好飯;與台灣好基金會合作,成立在地藝術協會,推動秋收稻穗藝術節,今年邁入第十年。

梁正賢透過稻米,凝聚了池上,讓社區、土地、藝文,更為繁盛,看他爽朗的笑容,也期待他的下一步。

池上有機米推手|梁正賢

❸老味道的傳承|邱志宏

「憑著一份對地方深深的熱愛,只要有機會改變,我願意陪大家一起推動,相信沒有做不到的事」關山便當的老闆邱志宏,平時待人和氣,但對地方發展,他總義無反顧地投入。

前幾年,關山面臨觀光競爭,人潮銳減,這帶給他許多省思。危機就是轉機,原本就關心休閒農業的他,積極與商家溝通、旅人交流,凝聚關山的改革士氣。

邱志宏一邊賣著美好回憶的便當,一邊推動地方活動「遊龍守護關山圳」,他期望更多人來關山多做停留,感受在地的美好。他因關山的養分成長,現在用感恩的心回報,也就是他常說的「跟我愛的地方共生共榮。」

關山便當|邱志宏
傳承的好味道|關山便當

❹吃一口太陽味道的米|黃瀚

「我到都市讀書只有一個目的,學好做田,回來種田,我屬於這裡。」穿著農服的黃瀚說,做了與其他離鄉青年不同的決定,因為他深愛電光,他的家。

回想鄉後也臨許多困難,例如而許多農民灑藥習性難改;但他堅持初衷,持續地溝通,身體力行幫附近農民除草,讓他們少噴除草劑,他雖然很累,但心裡踏實,這是他對土地、稻米的使命感;三年多過去,電光做有機米的農民也變多了,許多人是被他的堅持所打動。

現在,他創立在地品牌,集結理念相同的農友,互相幫忙,一起努力耕耘在地,一同讓社區共榮共好。他說「對土地好,它自然會把這些良善再回饋給我們,這是互助互利,生活變好,環境也能變得更好。」

❺部落裡的法式餐廳|楊柏偉

「專心做好料理,將美好食材做最好的詮釋,如果世界能因為我的料理看見長濱,這就夠了。」柏偉言談間,有著對土地的愛,他希望餐廳在地化成長,帶動更多工作機會,讓年輕人願意回來打拼。

年僅28歲的主廚柏偉來自台南,除了天份,更懂得努力,也因此在法國馬賽米其林三星的餐廳工作時,半年內成為餐廳1917年創立以來第一位華人領班。

也因為這份情懷,「畫日風尚」負責人親赴法國邀請後,他回到長濱,開出法國料理奇花「Sinasera 24」。Sinasera是阿美族語「大地」,遵循傳統24節氣設計出的菜單,他們的菜單是大地給的,輕輕點綴,Sinasera 24將在地食材最美好的原味呈現出來。

❻重新找回教育的目的|劉政暉

「對我來說,只有兩個核心價值是務必要傳遞給學生的,其一是希望孩子們在學習教育後,必須要具備道德與勇氣;另一則是希望教育能讓孩子在未來擁有『可以選擇』的能力。」 

來自臺北的劉政暉曾於德國、印度、澳洲留學,在一次南太平洋小島服務中,他親眼見證國際政治影響下,地方人民是如何失去學習的動力,而習慣不斷由國際觀視野回頭檢視臺灣的政暉,深刻體會,自己渴望盡力讓台灣變得更好,用盡全力熱愛生命的個性,讓他全心投入在下一代的教育志業。

❼原住民的海之|蔡利木

「十年前跟老人家學炒海鹽,學會了,很多朋友跑來看,還分享他們的知識,讓我又學到很多。」他專注翻炒海鹽的神情,散發著濃濃的職人精神。

退伍後到國外從事勞力工作,小孩長大後,他也終於回到長濱。原本從事農務,適逢社區活動,鼓勵居民挖掘地方亮點,為了活絡在地氣氛,蔡利木投入參與,也想起小時候看過部落長輩曬鹽,因此向地方耆老請教手炒海鹽的作法,經歷一次次失敗後,逐漸摸索出訣竅。

「我常鼓勵年輕人回來,願意學,我就教,或許不只做鹽,還有其他可能啊,能堅持就有機會。」喜愛分享的長者,在東海岸用鏟子翻起太平洋的海水,翻起部落的元氣,也翻出人生新使命。

❽寄居蟹的房仲|呂縉宇

「曾經是獵人,現在做生態教育,反而讓我理解兩端的思維,在保育上更知道怎麼做。」土生土長的臺東人呂縉宇,致力生態研究,用真實但有趣的方式推動保育,從環境中讓大家學習。

畢業後當起導遊,在家鄉講解生態、環境。35歲時,他因為想深入認識自然,於是離職後一股腦投入「生態」。讓民眾透過了解保育的重要,而綠島護蟹行動,則連結當地與外地人一起重視自然界的生命。

長期的臺東研究,塑造他獨特的觀點,他以深入生態、豁達的人生觀,影響給更多人,希望大家保持熱情、不受拘束,他說「你想怎樣生活,就可以怎樣生活,這才是創意的臺東。」

❾尋找回家的路|劉曼儀

「我像是媒介,讓部落人傳授山裡的知識,讓外來者感受山的美,延伸更多的關係,追尋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。」

從踏入山的那一刻起,就把自己交給了山,她原本可以選擇作為單純的登山者,但她選了另一條不輕鬆的路,傳承山的文化、語言、土地觀等,希望我們看見更廣闊的世界。

內本鹿PASNANAVAN召集人劉曼儀,出生臺中,原本只是熱愛登山,某次到延平鄉訪查,聽聞內本鹿的她,對部落歷史與家屋重建充滿好奇,就此跟著重建工作隊實際走訪,和部落的人一步步找出耆老說的舊址,也慢慢咀嚼布農族對家的思念、自我認同尋找,直到現在,整整10年的時光。

❿復興紅藜運動|吳正忠

「我剛回來時也會迷惘啊,但有個目標很清楚,就是想改善部落現況。」吳正忠,土坂部落的排灣族青年,返鄉的他不停思考。

曾徒步推車環島兩次,一次希望喚醒大眾對部落交通的重視,另一次則是為紅藜發聲,讓土坂展開美妙的紅地毯,也用紅藜讓世界看到台灣。

2015年,他徒步環島推廣紅藜,另一方面走出海外參展,奪得多面金牌,並多元化開發紅藜產品,讓市場不再侷限。現在,他鼓勵族人將廢耕地復耕,讓有品牌的他收購,進而改善族人生計,他說產業健全,地方有朝氣,青年才會願意回鄉。吳正忠領悟,有好的想法就要去執行,才有機會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