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談及設計,習慣將範疇設定為一張桌子、一張椅子、一盞燈、一套餐具、一棟建築物,眼前的標的物就涵括了整個世界觀。然而如果想像2020年的我們,此刻正在一艘孤獨地徜徉於宇宙間的太空飛船上,範疇便成了該物件與這艘太空飛船之間的所有連結,以確保資源使用率達到最大,才能維持生存環境。
想像一下永續生活裡有什麼樣的元素?食衣住行的層面這麼多,該從哪裡始?由三個基礎概念,試著理解永續生活型態:
一、產品生命週期
一件物品的生老病死,透過四個階段:原料→生產→使用→廢棄。像生活中常見的木製餐椅,從樹上砍伐的木材是原料階段,透過工匠或工廠製造成一張完整的椅子則是生產階段。使用階段就是一般大眾較熟悉的場景:進入賣場選購需要的椅子,之後成為家中的家具。而廢棄階段是最後民眾將椅子送上垃圾車後被掩埋、焚燒。
二、物質流分析
在原料、生產階段、使用階段、廢棄的四個階段裡,當物質可被使用的時,視為資源,不能使用時則為廢棄物。透過物質流分析,可以清楚呈現從資源到廢棄物的狀態,在系統中的來源、中間轉換及最終流向。
三、循環設計策略
什麼是循環經濟?一個物件能更好的應付生老病死,不用拿去回收、不用拿去丟掉。六個策略分別為:
❶為內循環而設計:比起回收處理,選擇共享、再使用等可越省力達成重複利用的方式,將越有價值。例子:換物社團。
❷產品服務化:以使用權取代擁有權,不用購買產品也可以使用它。例子:Ubike。
❸延長產品生命:讓產品即使隨著時間改變也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,讓人願意一再使用它。例子:能夠隨著小孩成長而改變使用場景的傢俱、衣物及玩具。
❹安全且循環材料選擇:再生材料取代原料,使資源重複使用。例子:再生塑膠。
❺去物質化:盡可能地減少材料資源的取用,專注於使用需求的解決方案,以服務取代製造實體產品。例如:共享串流平台。
❻模組化設計:透過設計使產品零件易於替換、拆解、更新。例子:IKEA。
產品的循環旅程遇到了哪些困難?
現代科技發展快速,電子產品生命週期短而被淘汰變成垃圾。2019年電子廢棄物已經超過五千三百萬公噸,回收和再利用率只有17.4℅,變成垃圾的東西看似沒價值,市場上回收的單價也很低。雖然台灣大部分的民眾選擇將淘汰的手機留在家中作為備用機,但也因此材料無法被回收再利用。經統計指出,按鍵式手機的組成包含8種不同的金屬物質,智慧型手機則超過55種。若家中的手機經由回收程序製成再生材料,製造出新的產品。
生活中可實踐的循環設計:產品生命週期
循環設計跟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?可以試著把任何物件放進生命週期的迴圈裡思考;如果物件的原料都來自於相同物質,這樣在後端回收時就不用拆開分類以減少成本。但有些物件無法被回收,還是需要經過掩埋場、焚化爐,讓這個迴圈進到下個階段。
以電子產品為例,一隻手機從出生到死亡,很重要的是讓材料回到生活場景裡面被使用。回頭看生活中的每樣物品,如果在談循環設計的時候,基本上就是不停地在迴圈裡面循環。所以在購物的時候,可以試著提出問題思考:它是可以被回收的嗎?有管道嗎?使用階段更長的話,我們就不用廢棄它。無論各行各業的工作者,生命週期的概念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