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拉密部落 Calavi
充滿奇幻傳說與艱辛遷徙的部落
在這個太麻里最南端的一角,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,佇立於山丘上迎著海風瞭望著太平洋,這一刻你就會知道,這片山海連綿的壯碩景色,就是多良部落每一個居民每天的幸福視角。
東移開墾的起源
多年前原散居於大武山麓的排灣族,秉持著天地萬物和平共處的初衷,感恩賜予部落糧食的大地,適時的休耕讓土地休息。於是他們採取游耕生活,面對土地收成欠佳,或遭逢天然災害,或是因為人口增加造成土地與資源的不足,就會採取大規模的遷移。因此,多良村前身的查拉密部落,就是因為避免部落彼此爭食搶地,便以大武山為分界,從大武山一路爬山涉水而來。
早年由於缺乏地形圖資等相關資料,一個人口眾多的部落遷徙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因此部落頭目與耆老們指派經驗豐富的獵人進行勘查,帶著獵犬沿著北大武山支脈一路來到池上,仔細探尋適合族人生存的獵場與耕地。
獵人帶著獵犬返回現今查密拉部落所在地的半山腰處時,獵犬在一棵開滿白色小花的大樹停頓下來,似乎是對這塊土地產生感應,不顧獵人的指示前進,並且頻頻向獵人吼叫。而獵人此時看到這個狀況,心想這會不會是一種象徵,甚至是祖靈的指引。所以他開始探查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,發現適合居住之外,並且有不少山豬與山羌的足印,確認這是一片族人可以展開新生活的土地,於是隨即返回部落,向族人稟報這個喜訊。
多良村其實是歷經不同時代政治經濟的變遷,才讓沿著山勢地形之間的數個部落,逐漸整併成為現今的模樣。大致來說,多良一帶原本有三個區塊,分別是上多良、下多良與瀧(查拉密)。上多良位於現在多良村半山腰的上方,海拔 250 公尺的中央山脈東側山坡地,為打腊打蘭舊社所在,在日治時代稱為多多良,爾後改稱為多良部落。
其次,下多良位於金崙溪左岸,金崙溫泉旁。而查拉密部落則位於南迴公路原多良部落東端臨海處,比上多良矮一點,海拔約 150 公尺,為現今多良火車站上方的部落,日治時期在此設立瀧警察官吏派出所,統理瀧與多良兩個部落。該社也以排灣族為主,成立較為早期,在荷蘭統治時期便有記載約有 30 戶。瀧部落舊社族語稱為 Cahavi(查拉密),意思是物產多到滿溢之意。後來在民國 35 年時,將此三區塊合稱為多良村。
- 出版單位|臺東縣政府
- 執行製作|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
- 合作單位|文舍明日聚場
- 總編輯|劉維公
- 平面攝影|清吟小班音像傳達有限公司
- 編排設計|張閔涵
- 特別感謝|尤金山、古田男、宋明德、李靜花、陳秀如、陳淑媚、黃建勇、劉芷苓、劉金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