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覽–山-海-人 People&Culture

2020/03

展覽–山-海-人 People&Culture

合作夥伴
  • 發起
    臺東縣政府
  • 執行
    臺東設計中心
  • 策劃統籌
    Hem Hem Media
  • 策展人
    Evan Lin
  • 策展執行
    有家攝影工作室
  • 策展顧問
    張嘉行
  • 協力單位
    About to Bike \ 雙濱生活趣 \ Boven 雜誌圖書館
  • 媒體合作
    Papersky
  • 參展人
    王荷瑄、洪寶弟、林稚宗、張晏瑋、陳品先、林宥任
相關計畫
分享

山-海-人 People&Culture

臺東,靠山面海,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,形塑出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土地互動。以 #Hike & Bike 旅行方式作為此次「樂提案」的主軸,採集在地人文軌跡、耙梳自然地貌紋理,規劃與標記出單車旅行及健行的路線;沿著線性前進的旅程,以平面攝影與動態錄影的方式,採集這塊土地的文化本質與人們的生活方式。


閱讀台東|1F展區

在來台東之前,編輯群以自身探訪經驗跟大家分享,無論是從閱讀,還是身體力行的方式,來跟大家介紹親身走讀過的台東。

❶主視覺|Koh Body

平面設計概念,由新銳平面設計師Koh Body,依循山-海-人People 策展概念,設計出以人與文化將山-海-人串連起來形成主視覺,由四個大圓分別代表,原住民、漢人、客家人、新移民四個東海岸常見的四大族群文化融合成山-海-人的三個大圓而成。

主視覺設計介紹

❷單車旅行採集|PaperSky

邀請日本雜誌Papersky編輯群與參與展覽的藝術家們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旅行台東。選擇單車的原因:移動方式較開車/機車緩慢,但可以移動的距離又較步行長,可以更多元更深入去體驗台東地景/人文/自然/文化。慢慢地收集東海岸山海人家的生活態度,學習關於山海原鄉的生活記憶與智慧;中間過程由攝影師編輯平面影像呈現於1F展場中。

❸道具選物區

在1F閱讀台東的中島桌上,拜訪著旅行相關的道具與文化採集的選物,關於道具:有著與旅行相關的推薦好物,旅行道具選用輕量化物件,例如防水包、單車帽、瑞士刀、登山杖、手巾、登山瓦斯組、遊戲牌組,無論是分裝保護用、登山道具、煮食用的器具,或是晚上與旅伴打發時間的遊戲牌,包含換洗衣物通通可以塞進30L的背包裡,讓旅人度過四天三夜的旅行。

 

在東海岸上,阿美族人是多數的生活族群,策展團隊選了代表物:酒麴、釀造甜酒、傳統菸草捲、獵刀等,作為分享物,像是酒麴,在古法釀酒其實需要照著四季氣候去採集需要的植物來培養酒麴,最後才能釀酒,裡面包含著他們的生活哲學與自然共處的文化,菸草與酒,在過往都是得來不易,更是融合了敬畏神靈,與神靈溝通的重要媒介。

❹閱讀區

有參展藝術家們的主觀選書、音樂,在文化採集之前對於旅行心得,或是對於美學的分享,或是對於台東相關的文化閱讀,東海岸的公路音樂推薦,呈現在閱讀區的書架上。

另外與Boven雜誌圖書館合作,用雜誌的多面向,去完整閱讀台東,#閱讀 的完整度,囊括了地方創生、單車旅行、登山戶外健行、生活風格、飲食文化、地方文化等面向,來豐富整體閱讀區。

藝術家選書區

見習台東|2F展區

參展藝術家與編輯群,探訪幾次的東海岸,我們跟著這裡的藝術家、生活家,和他們一起踏實的學習在山與海間的生活之道,透過認識,創作出我們心裡的那塊土地。

❶羊毛氈掛簾|王荷瑄

在設計中心的樓梯間,有羊毛氈藝術家王荷瑄,對於山-海-人 People &Culture,將文化採集的過程收斂在作品上,用羊毛氈跟刺繡的技法,把旅行的過程,將細節創作在掛簾上。

天井的羊毛氈作品,貫穿一樓與二樓的空間,是自然地景的串連,下層是海的意象連結到二樓的山與天,巧妙的利用設計中心的天井呼應臺東山海的意象。

自然地景的串連
山海人羊毛氈創作

❷文化採集室

  1. 王荷瑄|用羊毛氈創作的標本室,有著臺東各地的昆蟲標本,尤其挑選了蘭嶼的台灣特有種,像珠寶般光鮮亮麗的大圓背象鼻蟲,還有筒胸竹節蟲等。
  2. 平面影像是由攝影師Evan Lin與編輯團隊,一路上的文化採集,有部落復刻的傳統編織竹筏,山海地景、還有學習採集野菜的過程,東海岸各地篝火的樣貌。

羊毛氈標本
影像文化採集

❸山海地平線間|張晏瑋

由影像創作者張晏瑋所創作的錄像作品,以水平分割畫面,創造出介於天地的水平線,將採集到的在地自然元素、文化生活、人的故事,於影像中呈現。試著從這些自然與生活的元素裡,挖掘出在型態上的擬仿、彼此概念上的相對呼應,或是趣味的差異。透過畫面的拼組與堆疊,再次呈現自然地景與人類文化的流動。

❹漂流木音箱|陳品先.林稚宗

曾獲金曲獎的音樂製作人陳品先與藝術家林稚宗,共同打造溫潤質感的聲音裝置,結合海神傳說與自然地景的主題,旅途中採集的故事,或是地景感受,旅行的律動,所轉化的裝置。媒材都是使用在地的漂流木重新雕塑。

a. 海神意象

都蘭鼻海邊聲音的採集。以在都蘭鼻聽到大海嘯傳說的阿美族海神祭故事為基底所創作,將女子向海神獻祭以祈求海象平安,以狼牙棒為形體,取自故事中族人與海神對抗之意象。

海神意象
聚集

b. 聚集

前段來自夜裡都蘭旁山間錄製的蟲鳴與樹林的聲音,中段後為野炊的聲音。關於長凳的記憶,總是家人朋友團聚的歡樂時光,來到台東,與朋友一起將長凳當作料理台,又讓關於凳子的回憶多了一種新的感受。

c. 滾動的風景

腳踏車鏈條轉動聲音的採集。
將騎乘腳踏車猶如乘風踏浪的感覺,以槳和風的意象設計。

滾動的風景

❺插畫作品|Koh Body

由設計師Koh Body創作的插畫作品,隱藏的小細節,其實也是在提醒著觀者,即便擁有好山好水,還是要好好珍惜及愛護,山景與海景兩個系列作品,各有10個不同處,看似一樣的兩張作品,其實是跟觀者互動的小趣味,讓大家觀看之餘,還能找尋圖中的細節。

a. 山,我是一隻熊

將台東的聖山「都蘭山」,以及代表原住民尊敬山林的檳榔、菸草、小米酒等融入作品,並由攀登「嘉明湖」登山提倡「無痕山林觀念」,讓黑熊休息。

b. 海,我是一隻魚

由衝浪攝影師Zak Noyle的一張在印尼所拍攝的照片,感受到全世界海洋污染的問題所表現的作品。將海洋垃圾所打出的浪以台灣多樣性的蕨類呈現,不論是垃圾的種類型態,最終轉變為孢子自由的繁殖、生根。

山,我是一隻熊
海,我是一隻魚